守护韩江秀水长清——“梅州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系列展播(二)

2025-05-27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 让韩江秀水长清”。2021年“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梅州山水工程”)入选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为集中展现“梅州山水工程”治理成效,市山水办会同全过程技术咨询单位,对各县(市、区)项目进行梳理,形成了案例材料,定期在市自然资源局公众号进行展播。本期推荐的项目为“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


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

摘要:梅州铁山嶂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三区四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东江源头、梅江-韩江上游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因盛产铁矿而得名,50多年粗放开采导致山体崩塌、水土污染、生物多样性衰退等问题,区域生态源点险成生态断点,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影响

梅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韩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定位,将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项目纳入梅州山水工程重点示范项目,采取构建高位推动机制、分区施策系统治理、科研攻关技术示范、智慧赋能长效监管的修复策略,首创微生物成矿直接植被技术、覆土改良植被恢复技术、生态棒挂网喷播植被技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矿区生态功能得到整体恢复。

项目建立全流程跟踪监测和后期管护机制,秉持产业+”理念开展产业建设,将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打造成集生产、生活、康养、经济林为一体的特色区,对南方丘陵山地带酸性及重金属矿山生态修复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案例背景

铁山嶂为兴宁、梅县界山,属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粤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系统重要生态源点。

(一主要生态问题

1.地质结构系统性破坏。矿区残损山体面积达800多亩,水土流失面积2000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2.土壤污染且养分退化。废弃矿石矿渣露天堆放致使重金属污染土壤,砷超标;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养分退化,影响合水镇24个村庄社区1.5亩耕地,限制经济发展。

3.水体酸化污染水源地。废渣、废弃岩土氧化后与雨水作用形成酸性废水,水源锌、锰等重金属浓度超标,总硬度、溶解性硬度及化学需氧量COD超标4~20倍,影响兴宁市重要饮用水水源涵养区功能

(二)工程实施概况

项目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山体复绿、水土污染治理等关键工程,完成矿区治理修复面积3600亩,残损山体综合治理800亩,弃渣场土地整治750亩,生态沟道修复425亩,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2.5万立方米,土壤改良2.63万立方米,建成日处理量3000吨的污水处理站,完成下游村庄沿线70亩河道清淤、河床重建和17亩岸坡生态修复。


主要做法

(一)运作模式:构建高位推动机制

项目遵循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企业支撑、共同缔造方针,建立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推进三级联动机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多部门协同作战;创新建立市山水办+工作小组+生态总师三方联动实施机制,构建了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

(二)创新举措:分区施策系统治理

项目翔实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划分6个修复单元,分区分类施策,将水文治理与地质生态修复结合,实行山水同治

受损山体稳定区域实施坡面清理并用挂网客土喷播技术恢复植被;不稳定山体区域整治危岩松石、重塑山形山势、构建截排水体系后进行植被恢复;排土场区域、沟谷区域回填平整压实后进行植被恢复;下游河道区域实施流线重塑和生态重构,强化其功能并恢复生态环境。

(三)技术方法:科研攻关技术示范

项目聚力设计单位、高校院所、行业专家开展科研攻关,创新采用三种复绿技术,以酸性土壤混合相关基材以废治废,对其他矿山生态修复有显著的技术示范效应。

1.微生物成矿直接植被技术(适用于土质坡面/平台)

首先利用成矿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胶结土壤颗粒,保水保肥、稳定边坡;其次添加改良材料改善土壤,消除有毒物质;最后种、播结合构建多样化植被系统。该技术对岩质土壤治理具有示范性。

2.覆土改良植被恢复技术(适用于岩质平台)

就近利用周边酸性土壤,添加熟石灰、土壤改良基质等来改良场地本底、矿山土壤,重建植物生长基质,节省客土外购成本约300万元,提高了植被恢复速度和质量。该技术对酸性土壤治理具有创新示范价值。

3.生态棒挂网喷播植被技术(适用于岩质坡面)

利用挂网喷播和生态棒构建植物生长基质层,添加嗜酸硫酸盐菌剂、有机质材料控制坡面产酸,外挂PE管种植灌木袋苗,在石质高陡边坡环境下实现植被快速恢复,降低施工成本20%,缩短工期约30天。该技术成功申请《矿区边坡生态挂网喷播植被修复技术》专利,对坡面和酸性土壤治理具有推广示范性。

(四)后期管护:智慧赋能长效监管

项目采取多种智慧监管措施,全面监测矿区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为矿区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支撑。

复绿效果方面,通过视频监控辅助评估复绿效果,结合其他监测数据综合判断,为调整复绿方案提供依据。地质安全方面,运用GNSS监测设备、综合变形网关等协同监测地表位移,实时采集和分析数据,分级预警响应,有效监控边坡稳定性。水土质量方面,部署地下水位监测仪和截排水系统,监管地下水水位和污水分流排放。

取得成效

(一)生态效益:重塑绿水青山本底

1.地质结构恢复稳定。矿区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减少水土流失,从源头上消除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助力梅州市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巩固南岭山区生态屏障。

2.水土质量根本改善。矿区土壤pH均值和重金属含量恢复正常,水源涵养功能恢复;雨污分流体系提高了水资源可用性,饮水安全问题消除,为粤东重要水源涵养区提供清洁水源,助力梅江、韩江秀水长清

3.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项目绿化面积超21万亩,裸露山体及沟谷的植被覆盖率超90%,预计5年内林木-灌木植被覆盖率达70%15年内林木植被郁闭度达50%,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全要素的稳定生态系统,昆虫、鸟类回归,野兔、松鼠等哺乳动物开始在周边活动

(二)经济效益:激活绿色增值路径

1.绿色循环增长效益项目秉持以废治废理念,用市政污泥代替有机肥改良土壤,综合利用土石方和酸性土壤,降低施工成本,节约了沟渠河道清淤、废水处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成本,实现资源再利用和经济价值提升双赢局面。

2.多元产业拉动投资。项目通过租赁和生产提高废弃土地利用价值,推动农业发展;引入生态+”理念,形成生态+人居”“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绿色产业投资环境,积极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文旅和农业综合开发,推动产业繁荣。

3.生态产品创造价值。矿区森林面积扩大,碳汇资源大幅增加,通过核证后可进入碳市场交易;林下空间用于发展林下养殖、中药材种植、菌类培育等产业,充分发挥土地复合利用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经济发展。

(三)社会效益: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1.生态理念广泛传播。项目得到众多媒体报道,提升了当地生态修复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促使全社会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媒体从不同角度介绍项目理念、技术、成效及治理模式,为其他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2.产业集群促进就业。矿区废弃土地得到重新开发,用于打造生态+”产业集群,为村民尤其是农村女性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吸引村民回乡、人才回流,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社会生态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提高,促进社会团结安定。

3.居民生活品质提升。项目促使地质、土壤、植被和水体等生态环境要素持续改善,保障了周边村民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安全,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以绿为媒,坚持系统修复铁山嶂生态曾经的生态伤疤逐渐愈合,换得青山归来,用实际成效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来源:梅州市自然资源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