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2035年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城市

2024-05-16
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罗浮山、南昆山环抱拥城,巽寮湾、双月湾阳光沙滩,再加上西湖、白盆珠的粼粼波光……惠州是一座为大自然青睐的城市,山水林田湖海矿各类生态要素齐备且丰富,为城市提质升级发展源源不断注入要素动能。

图片

然而,矛盾也偶有出现,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集聚,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提速,由于个别地点或项目开发过度、生态污染等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尽管随着水环境综合整治、红树林种植、绿色矿山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生态修复迈出新脚步,但加速完善生态保护格局,统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城市成为期待。

图片

当前,随着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正式印发《惠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下称《修复规划》)这一机制有望搭建。根据规划,惠州未来将系统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筑牢“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到2035年,城市通山达海、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凸显,全面建成现代优美花园城市,真正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城市典范。

图片

01

建设目标


城市自然生态要素组合优,全面建设现代优美花园城市

背靠南岭、面朝南海,多山海、多河湖,惠州自然生态丰富多样。”谈及城市山海资源,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山奇多名山、海曲多滩湾、江河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城市山、江、湖、海、林、岛等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多样,形成“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自然生态地理格局。

图片

一组组数据展示着城市资源禀赋:山峦环绕的天然生态屏障,拥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30余座;淡水资源量大质优,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23.7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蓄积量达4003.01万立方米;海洋资源分布集中,共有大小岛屿162个,其中有居民海岛5个,无居民海岛157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海岛122个……

不只是硬件资源的丰富多样,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生态保护和迁徙体系中,惠州同样举足轻重。

《修复规划》显示,惠州海洋水产资源种类繁多,拥有全国唯一的真鲷鱼类繁育场、广东唯一的马氏珠母贝自然苗场,是多种珍稀水生种类的集中分布区和全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是全球性珍稀动植物繁衍之地,共记录野生脊椎动物990种,拥有黑鹳、云豹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有大陆海岸线上唯一海龟“产床”;惠州同时还是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是全球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图片

如何看待惠州的生态“家底”?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在去年《广东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将其定义为湾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此,去年8月底省政府批复的《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也明确,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为基础,构建惠州市“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生态保护格局。
其中,“北屏”即加强以南昆山、罗浮山、莲花山等山脉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丘陵浅山生态屏障整体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南湾”即构筑南部蓝色生态保护湾,加强滨海湿地、入海河口、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江多廊”即依托以东江为主干的水网体系串联重要生态保护空间,构建具备水源涵养、生物迁徙、通风防护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廊道体系,完善城市生态保护格局,维系水生态系统完整性。

图片

《修复规划》则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化,引导城市从搭建修复机制、划定修复分区和推进实施项目等多方面系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湾区城市。

在目标指引上,该修复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重要生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蓄积量、森林生态功能、水环境和水生态,以及海洋生态保护和城乡人居生活品质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提升;到2035年,惠州则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全面建成现代优美花园城市,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市得以建成,水青山生态优势和“两山”转化优势彰显,城市各类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图片

02

实施路径



划定5分区和谋划11项目,高效修复助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生态指引明确,惠州如何践行?从近年来惠州滨海生态和废弃矿山的生态蝶变故事里亦能看出些端倪。

往南看向惠东沿海,黄埠镇白沙村考洲洋畔,新种植的红树林苗已长至齐人高,在海风轻拂下随风摇曳。傍晚时分,鹭鸟齐飞归巢、虾蟹出洞觅食……滨海滩涂里一幕幕的鹭鸟归林、虾蟹嬉戏的海洋生态多样化画面正频频上演。从上世纪以来饱受生产围填海、陆源污染等影响生态功能急剧退化的考洲洋,正在迎来生态环境蝶变。

视线往北移至龙门山区,龙江镇罗洞村口的公塘石场矿区也出现了新改变。随着矿区的矿坑积水成湖,周边道路和杂草清理干净,废弃矿山正加快建设成环湖生态公园,不时迎来周边村民和游客驱车前来散步打卡。

“丰富的山水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的馈赠,惠州要牢牢守护好,利用好,保护好。”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直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介绍,随着规划实施,惠州将深入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划定管控区,系统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全面筑牢城市绿色基底,助力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图片

具体到落实环节,《修复规划》将统筹建立起生态空间分区分级管控体系。

一方面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实行差别化管控,全市形成由23个自然保护区、49个自然公园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划定自然保护区1830.87平方公里,划定自然公园632.10平方公里;另一方面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全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2101.15平方公里,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400.9平方公里,切实坚守底线思维。

针对山地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生态和矿山环境等各类具象化的自然要素类别,该修复规划则分别做出各自生态空间保护修复指引。例如在海洋生态修复环节,规划提出系统推进整治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海岛和建设美丽海湾等工作,从修复大亚湾澳头、惠东县范和港大星山和考洲洋等自然岸线,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推进全球候鸟迁徙路线重要节点的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入手,全面优化滨海生态环境。

图片

与此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规划还将加速推进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品质的提升。在统筹农业空间综合整治布局,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土地利用优化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格局的同时,尊重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生态本底,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推动生态与文化融合,打造一批特色生态休闲产品。
最为关键的则是城市生态修复分区的划定和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项目的谋划。
聚焦《修复规划》内容,综合全市各类型生态系统要素,惠州未来将统筹划分为:南昆山—罗浮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修复区、东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修复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大亚湾—红海湾陆海统筹整治修复区等5大生态修复功能分区;同时系统谋划南昆山—罗浮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重点工程、莲花山森林维育与水源涵养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大亚湾海岸带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等11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的高效开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底色。

图片

链接:全市5大功能区和11个重点工程一览

一、惠州5大生态修复功能分区

1、南昆山—罗浮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修复区

范围:主要位于市域北部,包含市域范围内南昆山、罗浮山山脉、增江流域、天堂山水库、显岗水库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2、莲花山森林水源涵养保育区

范围:主要位于西枝江上游,包含莲花山、白盆珠水库饮用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3、东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修复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

范围:主要是东江干流流域范围,拥有象头山、观洞水库、潼湖、西湖、黄沙洞水库等重要功能区。

4、西枝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修复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区

范围:主要是西枝江流域范围大部分区域,拥有广东梁化国家森林公园、惠州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惠州九龙峰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以及西枝江、沙田水库、花树下水库等生态功能区。

5、大亚湾—红海湾陆海统筹整治修复区

范围:主要包含大亚湾、红海湾及其海岸带、考洲洋、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二、惠州11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1、南昆山—罗浮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2、莲花山森林维育与水源涵养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3、大亚湾蓝色海岸带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4、稔平半岛海洋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重点工程
5、东江万里碧道和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6、西枝江万里碧道和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7、西湖—潼湖城市绿核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8、农业空间修复整治重点工程
9、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10、矿山修复治理重点工程
11、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点工程


来源:南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