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走花路”,湾区“绿美”为何从城央着色?

2024-03-18

3月花城,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在粤港澳大湾区,赏花不必远足——眼下,在广州城市中心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3.2公里长的宫粉紫荆花迎来盛花期。如今,春来“走花路”,逐渐成为花城广州和市民之间的“一年之约”。


190多种生活其间的鸟类蹁跹起舞于如海的绿荫中,其中就包括了白鹭、夜鹭、灰鹭、黑脸琵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与人类,就这样栖息在同一个区域,繁衍生息,“人来鸟不惊”在这座近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为现实。


且将新绿绣春风。站在一年之春,站在城市中心,我们能看到大湾区怎样一张“绿美蓝图”?

图片

绿美入城

1100公顷片撂荒地成广州“绿心”

图片


作为全球仅有的三个“城央”湿地公园之一,很难想象,20世纪末,海珠湿地还是一片荒废的果园。空气、水质、土壤被污染,当地村民纷纷选择弃种,外出打工。


2012年,广州市创新提出“只征不转”方式一次性征地保护万亩果园湿地,并于2015年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成为广州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至此,万亩果园涅槃重生。


如今,这1100公顷的广州“绿心”,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动力,通过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绿美入城,远不止海珠湿地,在位于深圳的福田红树林湿地,每到候鸟迁徙季,10至20万只候鸟都会如约而至,在这里补充能量、越过寒冬;而在广东粤西的湛江金牛岛,一片片红树林宛如散落的绿色宝石镶嵌在浅海,这些在地球上不少角落已悄然消失的树木,如今在中国岭南找到了它们繁衍生息的乐园......


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成效如何?广东用一个个生动案例“野性”作答。


图片

“绿美”绣入发展蓝图

以“含绿量”赋能“含金量”

图片


看到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塔的最远距离是多远?一张由市民偶然拍下的照片告诉我们答案——在距离广州50公里之外的另外一座城市江门,广州塔在大湾区万家灯火中依然清晰可见。


“大家能够清晰看到广州塔,这说明我们广东的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


2022年底,粤港澳三地首次联手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除了经济相关部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也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大会宣讲环节,向全球客商推介广东生态环境。她开篇就用“跳出广州看广州”的形式,让来宾直观感受大湾区大气环境治理的转变。而感受广东近年来生态环境变化,同样需要跳出广东,从全国维度来比对观察。


把生态环境当作招商“卖点”,在全国的常规招商热潮里,广东选择“喝头啖汤”。


曾几何时,广东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8.9%的常住人口和10.9%的经济总量,造成污染负荷远超其环境承载力,广东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之重可见一斑。


看得见的广州塔背后,是看不见的治理恒心。


广东是全国最早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的省份,率先推动珠三角城市间的联防联控,统筹推进珠三角大气污染。


去年,广东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为有监测评价以来最好水平。


以“含绿量”赋能“含金量”,既是极致饱和的绿色,更是昂扬鲜明的发展“底色”。

图片

推窗见绿

生态“高颜值”如何转为“高价值”

图片


进入3月,在有中国竹乡之称的广东肇庆广宁县,漫山翠绿,翻涌成浪。这些随风摇曳的小竹子,如今正成为撬动一方经济的绿色发展引擎。


去年,广东首个EOD项目,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在肇庆广宁落地实施。当地“碧水-竹海-文旅”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获得30亿元低利息、长周期的贷款授信。


项目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绥江广宁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北片区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等两个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以及“林竹茶”现代林业综合开发、绿美广宁生态文旅开发、光伏产业清洁能源开发等3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


在资源禀赋上做文章,让“绿色行为”转化为“金色收益”,广东有深考量。通过EOD项目实施,广宁当地竹产业加工集聚区培育形成后年产值将达到18亿元以上。推动竹子传统加工产业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竹产品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自动化。


与此同时,俗称“卖阳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碳普惠交易也在广东多地陆续进行。丰富的绿色“变现”方式让广东跑出“绿富双赢”加速度。


“广东通过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应用,鼓励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积极申报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进一步拓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说。


漫行花路,对眼前深入城央的绿意有更深一层的体会。从观绿,护绿,再到“造绿”,在今天不断延伸的湾区草木间,更添加一缕新意。



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