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守好绿水青山 打造生态样板

2024-01-30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新形势下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要路径。


近年来,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做到解决问题有亮点、深化改革有特色、任务执行有力度,多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24年1月15日,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在落实“两统一”核心职责、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成绩斐然,荣获“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01

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韶关样板”



01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全面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从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将治山、治土、治水、治穷同步推进,实现生态系统全方位协调。紧紧围绕韶关市“北江和东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系统分析项目区范围内的主要生态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整体布局试点工程项目,增强试点工程各子项目的有机连接,国家三部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下达19项绩效目标均已全面实现,整体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韶关绿色生态底蕴更加深厚。

02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夯实绿美韶关生态发展底色

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将“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贯穿试点工程全周期全过程,如:围绕森林资源的质量不高、野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明显等突出生态问题,开展南岭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区新发现海南虎斑鳽、黄腿渔鸮等多种珍稀鸟类和丹霞山刚竹等7个动植物新种和菌类,南水水库水质保持优良持续稳定达到Ⅰ类;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试点工程作为子项目入选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并获得国家三部委通报表彰;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工程、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南雄市梅关古驿道重点线路生态修复项目荣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项目获得“生态修复效果奖”。

03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深入探寻韶关绿色经济新路径

在推进试点的过程中,积极协调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在红砂岭地区综合治理项目中,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建成2000亩嘉宝果种植基地、3000亩中草药种植研发基地、5000亩脐橙种植基地,为300多位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2万元。在韶关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通过将“治石”与“兴农”相结合,带动油茶、光皮树、吴茱萸等产业带建设7700余亩,推进区域林产业化发展,增加林农收入近3600万元,带动致富300 余人。


图片




图片

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珠玑镇主田村治理前后对比

02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连续九年实现韶关地质灾害零伤亡



01

强化监测,全方位立体式排查地灾隐患

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统筹组织韶关市、县、镇、村四级力量及技术支撑单位力量开展拉网式排查。在系统性总结历年“龙舟水”防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建立地质灾害受威胁人员转移和巡排查“双闭环”机制,并优化建立了地质灾害防范“1+7”工作制度,确保遇到突发紧急状况时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迎战2022年韶关百年不遇洪灾中,有效处理化解近6300余人风险隐患。

02

主动创新,积极探索地质灾害治理新模式

探索打开地质灾害治理生态驱动新模式、地质灾害治理收益驱动新模式、地质灾害治理乡村振兴驱动新模式、地质灾害智慧监测驱动新模式等四种模式经验做法获省政府充分肯定并计划全省推广,连续九年韶关市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03

安全至上,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

2020至2023年,韶关全市共完成29处大型隐患点工程治理,4处大型隐患点避险搬迁,192处中小型隐患点综合治理,共解除了11350名群众的安全威胁,减少潜在经济损失近4亿元,全市在册隐患点减少超50%。


图片

浈江区犁市镇黄竹村委芙芷坝村小组后山治理项目


03

坚持深化改革凝聚合力,

创新提出“三提三化”助力百千万工程



01

积极争取支持,创新提出改革方向

按照部、省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提出了“三提三化”示范创建思路,即开展耕地规模质量、建设集约节约、生态保护修复“三大提升”示范创建行动,加快实现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化、美丽镇村特色化、生态资源价值化“三化”。2023年9月12日,韶关市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获得正式批复支持开展“三块地”改革工作的地市。

02

坚持问题导向,摸清找准改革路径

以1个国家、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引领,在10个县(市、区)选取1个镇、镇域内选取2-3个行政村构建“1+3+10+N”四级联动格局,引领“三提三化”示范创建。并积极指导各县(市、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确定了一批先行先试的项目建立项目库。“1+3”国家、省级试点谋划了第一批项目共84个、资金28.32亿元,市级试点地区梳理328个项目、资金249亿元。

03

推动创先争优,系统凝聚改革合力

统筹全系统力量,成立分片包干指导组和“双百工程师服务团”,2023年,韶关市自然资源系统共组织超千人次下沉一线指导服务,指导试点地区针对性挖掘了一批镇村特色化资源。


在乡村建设整治方面,摸排全市可用于拆旧复垦的存量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空间6.37万亩。农用地整备方面,摸排了全市耕地集中整治空间约97.6万亩,同时,探索开展“山上换山下”试点,梳理“1+3”国家、省级试点区内15°以上坡耕地1784.49亩,平原林地18086亩。生态资源转化方面,梳理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潜力2474.7亩,其中市场有初步意向参与修复628.8亩。


图片

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烟稻轮作”示范种植基地现状图


图片

一直以来,李四光精神、地质“三光荣”精神、珠峰测量精神、塞罕坝精神等自然资源精神不断赓续,代代相传,砥砺一代又一代自然资源工作者坚韧不拔、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得全国性表彰既是肯定和鼓励,也是责任和鞭策。韶关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韶关局将以此为契机,号召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向先进学习,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省、市的决策部署,聚焦绿色韶关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中心工作,担当作为、接续奋斗、善作善成,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韶关筑牢粤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分享